结婚产业观察

是时候重新认知了,结婚产业也是个“快行业”

结婚行业是一个“快行业”,不仅在于其消费决策快、新品牌崛起快 ,还因为这是一个存量和增量双增长的行业。

这是好嗒婚礼知识老李的一篇随笔,他说“结婚行业是一个快行业”。

去年,我们转过老李的几篇随笔,深受大家喜爱。

其中一篇文章“你想象不到,把一家婚嫁企业开倒闭有多难…… ”更是阐述了其亲身经历,也是老李的课程“我是如何把一家婚庆开倒闭的”召开的初衷……

(这些都是老李曾经的员工,现在的作品)

好了,下面就听老李说说,这个行业到底快在哪里。(通篇第一人称阐述)

先做一个定义,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去解释到底什么才是“快行业,快公司”。所以在这篇文章里,快行业,是个形容词,不是一个名词。

我也从三个我观察到,我经历过的方面来说一下我的观点。

(注意,只是我的观点,可能没有任何依据)

第一个快:消费者决策快

婚礼行业可能是唯一一个能做到消费者“无脑”决策的低频大消费行业。

听过很多大佬的分析,有行业内的,也有行业外的,甚至还有中国精英阶层的人士。普遍认为婚礼行业是典型的重决策,慢决策的大消费行业。

每每听到,或看到这样的分析,我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因为这和我实际的感受严重不符!现在憋了那么久,我终于可以就这个问题说几句了。

要讲低频大消费行业,一定绕不开中国最重要的两个超级行业——“汽车行业”以及“房产行业”。巧了,我老婆就是汽车行业出身,而我本人开婚庆之前,在房产行业里摸爬滚打了近10年。

汽车行业 — 汽车行业的消费者平均决策时间是3个月,这还是建立在已经有了像“汽车之家”这样的专业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情况下(在有互联网以前,平均决策时间是6个月)。而平均一个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以前,一个月的车型浏览数量平均可达42款,并对其中16款车型有深入了解过。(这个数据是我老婆给我的2014年的尼尔森统计数据,现在这个数字有增无减,因为可供对比的车型更多了)

房产行业 — 这可是我的老本行,房产行业一个消费者的平均决策时间,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房价上行期间(比如离的最近的是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结束的那一波),这期间的消费者平均决策时间是2个月(没想到吧?是不是比你想象的要长)。第二种是房价横盘期间(比如就是现在),消费者的平均决策时间超过6个月。

造成这两个行业决策时间那么长的原因在于,消费者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决策过程:

第一阶段 — 品牌筛选:这个应该不用解释了,消费者是存在品牌偏好的。

第二阶段 — 比较:这个阶段最耗时,而且经常会出现比到最后,重新回到第一阶段的情况。

第三阶段 — 体验&决定:对于买车而言就是到4S店试乘试驾一下,买房而言就是到售楼处看一下样板房或者实地看看周边环境。

而且在这两个行业的消费者决策过程中,全部都是纯理性(或者纯理性为绝对主导)的:

买车的因素有:品牌,外观,内饰,用车成本,舒适配置,性能数据,信贷政策……

买房的因素有:品牌,价格,户型,物业,楼层,区位,升值潜力,购房政策……

只要你有买过车或者买过房的经历,大多是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因为你要做大量的横向比较,而你会做大量的横向比较则是因为,你知道这两样东西你是要长期使用的。

相信你一定听过售楼小姐或汽车销售,对你说这样一句话“要么别买,要买就一步到位”。异曲同工之妙,不是吗?

所以,一件长期使用的商品+纯理性的决策过程,一定是慢决策。

(这些都是老李曾经的员工,现在的作品)

那么问题是,我们婚礼行业也是这样一个慢决策的过程吗?(肯定不是啊,否则我写这篇随笔来干嘛?)

1、在一个供给稀缺的卖方市场,不存在理性决策的基础

整个婚礼行业(注意我这里讲的是婚礼行业,不是婚嫁产业),从酒店到婚庆,从婚庆到四大金刚,甚至到业内供应商,相对每年市场需求来说,整体是稀缺的。就连婚纱影楼,也是有接单极限在那,行业的翘楚交钱后排上一年队是很正常的事。

你作为一个婚庆老板,别跟我说你没有用过“再不定,就定不到了”这句话,来促使客户下定。我相信只要是个婚礼人,用档期紧张作为逼定(压单)的手段,各个都是高手。

这种方式本身实际上就是在向客户传达一个信号:我们这个行业资源是极度稀缺。

站在客户的角度看我们这个行业是这样的一幅盛况:

从他第一天定酒店起,酒店一定会告诉他:“好日子的宴会厅,一年前我们就定掉了”。

再到婚庆:“亲爱的,你这可是个好日子啊,我们为了保证质量,一天只能接X场哦”

然后找到四大金刚:“我们以交定金为准,不交定金不预留档期,十分抱歉”

最后,就连影楼都是:“对不起,您选择的摄影师那个日期已经排满了,我为您调到下周x拍摄可以吗?”

再理性的客人,也会被这种氛围迅速影响(至少可以影响一方,新娘为多),大多数客人,在到婚庆或四大金刚那一步,就已经十分清楚一件事了:下手要乘早。

(这些都是老李曾经的员工,现在的作品)

2、婚礼是体验消费,不是一个产品,所以无法比较

一起做一个思想实验,请你思考这个问题:

客人什么时候能判断自己有没有选错婚庆?

当然,有个前提条件:假设婚礼现场一切正常,没有出任何的纰漏。

-在婚礼结束之后吗?

-在结婚之前吗?

正确的答案是:他永远不会知道。不但他不知道,其实没有一个人知道。

当一场婚礼仪式结束,宾客起身回家的那一刻。所有的鲜花,道具,灯光,一切的一切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消失。

客人觉得值或者不值的唯一标准,就是刚才那1个小时或是几十分钟的感觉。

客人其实是在为那个感觉而消费,换个时髦的名词,叫做:体验消费。

本质上,我们婚礼卖的就是一种体验,一种感觉。相比普通的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产品是有使用寿命的,比如汽车,至少5年吧?房子至少20年吧?而体验没有。

产品是有具体的维度和标准的,比如刚才提到的各项影响决策时间的因素:品牌,价格,使用成本,位置,外观,户型之类的,体验也统统没有(或者说很少)。

所以,从消费者心理来说,他不像前面提到的房子和车子,需要考虑长期使用的问题。既然没有长期使用的问题要考虑,其实他做决策的时候是不会那么痛苦的。

(这些都是老李曾经的员工,现在的作品)

结合以上两点,我们的消费者既没有理性决策基础,也不像购买一个产品那样要考虑那么多维度和标准。

所以,只要我们的婚礼人在接触客人的过程中做好两点:

放大资源的稀缺性,把客人仅存的理性思维压制住,甚至彻底扼杀掉

采用正确的谈单策略,也就是常说的给新娘造梦。

就可以把客人的决策时间缩短到不可以思议的程度,多短呢?以婚庆公司举例,如果你和客人的沟通思路是正确的,那么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最快3小时让客人完成决策过程根本不是问题。

因为我就能做到,我觉得我是在从业者当中,是属于没什么天赋,而且比较笨的那一类人。

你可能会觉得,我完全在瞎扯,消费者怎么可能没有理性决策的部分。

你问到点子上了,当然有啊,只不过这部分是在后面的成交环节,根本就不在前期的下定环节。

我们这个行业的真实消费模式是:快速决策,理性成交

真正的理性的部分,是在下定之后,和你确定婚礼布置细节的那段时间。时间有多久呢?差不多3~6个月

(这些都是老李曾经的员工,现在的作品)

为啥有那么多婚庆老板在抱怨:客户总是在几家婚庆之间选来选去,跟进一个客户要很久。

其实很简单,因为你把事情做反了嘛,本来应该后面慢慢谈的部分,挪到了一开始快的部分上了。

不但你痛苦,客户也很痛苦的。

把事情做反的婚庆公司普遍存在下面两点现象,而且全部都是客户初次进店会发生的,欢迎你对号入座:

第一、活生生的把婚礼变成了一个可以纵向和横向比较的事情。人为的添加了很多可以供客户对比的因素,比较典型的是和客人发生如下的对话:

“我们家xxx元就可以做了”

“喷绘背景xxx元,布幔背景xxx元,你是要喷绘背景还是要布幔背景。”

“这场如果用纯鲜花xxx元,半真半假xxx元,你看咱们是用鲜花还是掺点假花呢?”

凡事用这种方式沟通客人的,相当于你主动帮客人设置好了各种产品的维度和标准。再感性的客人,面对你这种沟通方式,都会迅速切换成理性模式。

本来没得比的东西,瞬间你让他有的比了,那你就别怪客人想多比几家了。

第二、你最常用的手段是先让客户把四大金刚的定金交了,而不是把自己婚庆的定金先交了。

如果你是采用这种谈单方式的,你有想过客户为什么能把四大金刚的钱交了,但就是不能马上把你婚庆的钱也交了的原因吗?

第二个快:新品牌崛起快

我们这个行业给新品牌,新团队的机会是最多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不管哪个城市,每3~5年左右的时间都会有一批全新的品牌(或团队)崛起,成为风云人物,引领一波市场。而且很多品牌是那种突然之间就冒出来了,根本不给同行任何反应的时间。

这里有我在上一篇随笔《你想象不到,把一家婚嫁企业开倒闭有多难……》中提到的入行门槛低,消费者关注少的原因之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1、如果你把“个性化”当真了,你当然快不起来

一个真正的个性化行业,是无论如何快不起来的。但问题是,我们这个行业到底是不是一个个性化行业呢?

我的看法,其实真正的个性化需求只存在于顶尖的20%群体中,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端客人。剩下80%的客人,对这件事根本不在意。

所有婚庆公司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新娘捧着手机,里面是几十万上百万的作品案例,问你这个xxxx元能不能做?

而且你仔细回忆一下,这种新娘是不是在每个消费水平的客户群体中都存在?我曾经就遇到过有80万+预算的新人,也这样拿着网上的案例,问我能不能做的。

先暂时不谈作为一个正常的老板该如何施展谈单魅力给她拨乱反正。

我们深度思考一个问题,那场她问你能不能做的婚礼,真的是她喜欢的婚礼吗?或者换个问法:这个新娘真的有个性化需求吗?

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现在想起来,我也是挺脑残的)

当时有一对客人来店咨询,就是那种典型的拿着某一家著名公司的案例,来问我能不能做。

(那场案例至少50万+,客人问我3万能不能做)

我先是一反常态,我表示完全可以做。接着我拿出另一家公司的同档次,但是风格完全不一样的案例,我以下半年会流行这种风格为理由,建议他考虑做成这个风格。
结果他居然完全接受了。

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客人只关心是不是漂亮,和价格是不是他能接受的,至于所谓的个性化,其实真的不重要。

当然,很多婚庆老板,早就自己得出这个结果了。

但是,你有没有像我这样思考过这个问题:几十万的婚礼,3,5万做当然是鬼扯。但是如果7,8万或者4,5万的婚礼,1万就能做呢?新娘就会在意个性化问题了吗?

2、我们的传播速度很快:朋友圈最适合的就是晒婚礼

行业普遍认为,一场婚礼要做到刷屏当地的朋友圈,要达成两个条件中的一个:要么是特别有钱;要么是特别漂亮。

这个我十分认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似乎很少有人出来讨论另一个看上去更接地气的话题:怎么让每场婚礼刷爆新人和他的亲友的朋友圈。

其实这是一个十分容易达成的目标。容易到什么程度呢?

老李拍胸脯保证:100%可以做到。

接下去需要你一些换位思考的能力,让我们来简单分析下一场婚礼中的几种角色以及他们各自的心态和关系:

第一角色,伴娘&伴郎;第二角色,宾客中的年轻人;第三角色,父母的朋友。

这三种角色互相之间是有关联的,否则根本不可能坐在同一个现场吃饭。

而且这三种角色,在现场有个刚需:拍照。只不过我们都知道,如果让宾客自由发挥,10万的现场也会把你拍成只值1000块。

所以,要成功让每一场婚礼都能刷爆宾客的朋友圈,我们是要做引导的,在引导之前,要分析他们的真实诉求在哪个位置。

当然每个角色的诉求点都不太一样

第一角色伴娘诉求点 — 我今天当伴娘啦,我美不美?【她们的诉求以自拍为主】

第一角色伴郎诉求点 — 我兄弟今天大婚 + 我帅不帅(外向型的伴郎)?【他们的诉求是炫耀新郎出丑+自拍】

这两个角色有一个共同的诉求点:祝福自己的好闺蜜,好兄弟。

第二角色诉求点 — 哇,今天的婚礼好漂亮啊!我要祝福一下新人!+我美不美?【他们的诉求点是:自拍+拍摄新郎新娘】

第三角色诉求点 — 这小子我看着他长起来的,时间过得好快啊!【他们的诉求点是拍摄新郎新娘。】

现在看明白了吗?其实现场所有人,都希望可以把现场拍的漂漂亮亮的。

剩下的你要做对一件事情,把那张新郎新娘,漂漂亮亮的站在你做的婚礼场景中的照片,让他们最快的速度获得就行了。

你放心,他们一定会发你给他们的照片的。

每场婚礼假设30桌,一桌10个人,相当于每场婚礼会有300个人分享你的婚礼现场到他的朋友圈……平均一个人的朋友圈,算100个有效覆盖,算数你肯定比我强,我就不算下去了。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一些城市过了一个婚礼季(一般是半年吧?)突然会冒出一两家特别受欢迎的婚庆,而之前根本都没有听说过的原因。

3、我们这个行业是年轻人,特别是底层年轻人最快获得增值的行业之一。

我觉得这个小标题取的还是太谦虚和低调了。我们这个行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对年轻人最友好的行业,入行一不看学历,二不要经验,三不用技术。真的是只要你肯学,能吃苦就能吃上这碗饭,国内已经没什么行业能像婚礼行业一样,对从业人员的包容性有那么大了。

可以从2个角度来看

收入:我们这个行业是毕业人群收入水平增速最快的行业,无论是四大金刚也好,婚庆公司从业人员也罢。只要是你入行之后,不懒,不作,思路清晰,很快就能获得同年龄层中上水平(甚至在某一时期内,有最高水平)的收入。

一个刚毕业的小伙,生活在县市,如果选择做司仪,开始的1~2年时间,从600元一场,做到1000元左右一场几乎是没有难度的(这还是随波逐流的方式,如果自己用点心,稍微懂的包装一下自己或者社交能力强一些,速度更快,涨幅可以更大)一年不用做很多50~60场,就是6万左右的收入,相当于刚毕业两年内就能做到月薪5千。如果是经济条件稍好一些的城市,比如沿海地区的2,3线城市,起步就是1000+,做1~2年,2~3千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那就是10~15万左右的收入,月薪已经破万了。

当然,司仪是需要天赋的(颜值、声音、情绪爆发力),那至少还有纯技术方向的,比如摄影,摄像,化妆。这些都不行,那就开家婚庆公司吧,一场婚礼大几万的流水,足够过上当地中产的生活了。再说的极端一点,做技术要学习,开婚庆要投资,既不想学习,也没那么多钱开婚庆,那还可以卖力气,可以做婚庆的兼职工人。

婚庆对靠谱工人的需求是十分旺盛的,全国平均价200~300元/天,沿海地区按千元为单位计价的工人遍地都是。而且有个好处,因为工人是稀缺资源,所有婚庆抢着要,比如我所在城市的几个公认靠谱的工人,长期固定给4,5家婚庆公司干活,每家婚庆给30单,一年就是120~150单,而且靠谱的工人绝对不是去做小单的,一个单子平均至少2天的活,有些可能要超过3天,抛去重单日,打个折,按500元一天计算,只要愿意,他们的年收入达到十万+那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人才需求和供给严重不平衡:我们这个行业很奇怪,虽然行业非常年轻(不过20来年)但是我们的人才需求对比其他行业,显得十分的“野蛮和落后”:在整个中国已经全面进入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今天,我们对人才的需求看起来和早期的南方工厂差不多 —— “密集型劳动力”需求。

很少有见到专业团队(婚庆公司,四大金刚专业团队)招人是有要求对口专业的。99%的情况是,你只要愿意来,我就收,区别是有些机构是发薪的,有些机构则是先培训再推荐(有点像合伙制,常见于四大金刚)的。

因为这个行业实在太缺人了,缺到什么程度呢?在任何时间点上,任何一个局部市场中:没有一家婚庆是不招人的,没有一个四大金刚是不收人的。至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我们向来都是靠“行业自培训”完成的,2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婚礼前辈根据自己的理念,做着或有偿,或无偿的专业授课和培训。也就说,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才模式是遵循“先入行,后学习”的路径,就好像郭德纲形容相声行业一样:“打开门进来,才发现台阶在里面”。

这模式最大的弱点就是很多人会半途而废,爬楼爬到一半才发现自己原来不适合这个行业;还有一种呢,就是爬了一大半,觉得自己翅膀长硬了,他会选择单飞。两种情况都造成了我们行业的流失率大,既然流失率大,需求就会更大。

说到人才的供给了,就额外吐糟一下:

在行业的人才供给方面,其实现在是有一些院校开设“婚礼”专业的课程的。但可惜的是,就目前所看到的情况,这些院校“婚礼”专业的学生解决不了行业的需求。

主要是院校对婚礼行业的理解严重不足,授课老师完全是在凭想象给学生授课。比如,在某个最早开设“婚礼策划”专业的院校中,你根本无法想象其中有一门技能课是“操作喷绘机”。这个行业真正所需的美学和创造力方面的学习几乎是0。

这导致很多生源输出到了我们的上下游产业,比如:喷绘工厂、婚纱影楼、广告行业等。所以,这部分受过所谓专业培训的学生,反而是最难用的,在人生最适合学习和吸收知识的那2-3年,长期接受错误甚至是荒唐的专业技能教育,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反而会变得方寸大乱。

反过来说,既然需求是无底线的大,那行业给愿意入行的年轻人机会也就更多,留给这些年轻人的资源也越多,像司仪团队为了让新手镀金(大部分镀金的方式就是主持几场高端婚礼,可以迅速抬高一个司仪的价格)老大故意染病,无法完整主持,临场替换的;或者婚庆公司老板允许员工任意亏钱,只要出效果的。摄像、摄影在爆单日让刚学会怎么拿设备的年轻人做主拍,完全依靠后期把品质拉回来的。

这些事情抛开传统的商业道德不看,对这些刚入行的年轻人都有着巨大的提升价值。

看到过一句话,是说我们这个行业的“高端的沽名作妖,低端的不自重”,这句话的出处是某大佬对行业现阶段发展的批判。但我个人对这句话有另一种解读方式,不管是妖魔横行,还是无知献媚,不是正好反应了我们这个行业是个够年轻,够活力的行业吗?

一个够年轻和活力的行业,一定是那个朝阳下快速奔跑的少年,而非夕阳下散步的老翁。

第三个快:我们是一个存量和增量双增长的行业

市场需求已经突破行业边界

因为婚礼消费行为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婚礼行业没有存量和增量的概念。“不就是一个单次消费市场嘛”,“每年结婚人就那么多……”,我们行业没有老客户,也没有人会期待老客户二次消费。所以,更不会有人去研究什么存量和增量的问题,唯一和“增量”搭点边的,也许就是“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消费金额增加了。(消费升级,又是个新瓶装旧酒的概念,就是‘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带来的消费金额的增加’)

不过现在我发现,我们行业中正在悄然发生一些改变,也许现在是能够谈谈“增量”和“存量”的问题了。

1、我们的增量:一夜之间,婚庆行业杀进了企业公关市场

就在几年之前,婚庆公司到年底除了大大小小的婚礼之外,开始执行起企业年会了。甚至很多企业客户,除了年底的年会之外,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愿意把公司重要的公关活动交给婚庆公司,比如品牌的发布会,客户的答谢会等等。

这个市场,原本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兄弟行业 —— 广告行业全面垄断和霸占的市场。我清楚的记得在我刚入行初期,广告行业是十分看不起我们婚庆行业的,认为我们是“毫无技术含量,过家家式的游戏”。

而现在,几乎每个城市几家头部婚庆公司,都能有一批企业客户,这批客户的来源或是来自于婚庆老板的私人关系,或是来自于原本服务过的新人。原来那批看不起我们的广告公关公司,突然集体沦陷(除了一些签定了长期服务合同,或是具有强大公关资源的广告公司依然牢牢控制着那些知名企业的单子),转而做起了设备供应商或设备转租商。

由于婚庆公司的进入,顺带把原来的四大金刚也一起带进来了,在部分地区我们甚至看到了一些影像团队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宣传片,商品照片的服务。

婚礼和商业公关,本来两个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行业,突然之间变的模糊起来。而且这种模糊是单向的,婚礼行业(婚庆+四大金刚)正在不断蚕食原本属于广告行业的商业公关市场,而原本广告行业的人,却很难踏进婚礼行业一步。

分析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

第一,传统广告公司陷入了路径依赖。很多城市的传统的广告公司,还是用租赁设备的思路挣钱,十几万的费用预算依然跑不出老三样:大屏,灯光,演员。对比婚庆公司的挣钱思路:理念,设计,造景。两个方案一对比,高下立判,且在报价阶段,往往婚庆公司的报价更有优势。(由于缺乏服务企业的经验,婚庆公司在报价时,会不自觉的把对方认定为一个‘人’,而非企业,实际上同样是10万元预算,企业和个人的承受力是不一样的。)

第二,传统广告公司以利润为导向,婚礼人以技术为导向。这点在四大金刚,特别是影像团队为什么能够进入商业市场特别明显。大部分影像团队涉足商业市场的路径是这样的:婚庆公司接了某公司的年会,于是找了影像团队去拍摄,因为技术确实过硬,成片效果远远超出企业预期,价格又十分便宜(婚礼的影像团队报价基本都基于婚礼服务报价)所以企业尝试把一些商业拍摄交给这些团队去做。

还有一种是团队曾经服务过的客人正好是该公司负责宣传的员工,本来就留有非常好的印象,或是因为团队搞了几个炫技的拍摄案例,或者是纯粹有好感想让他们尝试一下,最后也接触上了。

对比传统广告公司和企业沟通,因为都是皮包公司,在合同签定前,实际上广告公司自己都不知道是哪个摄影师来拍摄,所以前期沟通就靠网上扒图。企业其实并不傻,选谁他们可门清儿。

当然,公允的说,广告公关市场依然还是传统广告行业的天下,大量的优质企业和优质的长期合作关系依然轮不到我们婚礼行业去分一杯羹。不过至少这个趋势已现,相信对我们婚礼行业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增量突破口。也有越来越多的婚礼人开始加强自己和团队在商业领域的竞争力,甚至专门组建针对商业市场的部门和团队。

2、我们的存量:从单次消费到二三次挖掘

其实这一部分的内容,谈的就是老客户的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消费。不过,我这里说的可不是二婚,三婚这种虚头巴脑的问题。而是真真实实我们婚礼人在做,甚至做得非常好的部分,也就是我们的存量挖掘:

婚庆公司各种次级宴会的生意:比如宝宝宴,生日宴(含寿宴)甚至乔迁宴。这些宴会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婚庆公司原有的老客户,重要的是,这些宴会的预算其实是不低的,有些甚至和婚宴的预算相当。

影像团队的长尾服务:比如亲子照,写真,家庭MV等,这些也都来自于影像团队的已经服务过的客户,比婚庆做次级宴会更吸引人的是,这些服务都带有多次,长年服务的属性。以亲子照举例,一年拍摄一次的需求,并不过分。

婚礼需求带来的增值内容:这个是要重点解释的部分了,这里指的其实是原有婚礼服务的基础上,因为客人的需求增加,或者行业可提供的增值内容极大丰富,带来的整个市场的消费力的提升。比如,以前我记得做婚礼的时候,摄像只需要一个单机,摄影可有可无,化妆都是要新人自己跑到影楼去排队的。而现在摄像越来越多的客人会选择双机(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多机位拍摄,甚至到快剪的服务与10s短视频;摄影也从可有可无变成了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有些城市连摄影都能做到快修和快剪;化妆也变成了专业造型师携带助理为整个家庭提供服务等等。在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者一些婚礼行业发达的城市,除了以上这些内容外,还出现了许多更细分的岗位和服务项目,比如,“婚礼管家/秘书”就是十分典型的增值内容。虽然还没有做到像传统四大金刚那样必不可少,但至少目前已经验证了这个方向的可行性和价值。

所以现在回看我们精耕存量的部分,有些地方还稍显粗糙,但已经证明我们行业对存量市场的挖掘是有效与合理的,而且我们的存量市场是一个高速增长的态势(可惜没能找到足够的数据,似乎很少人从这个角度去关注),虽然支撑我这个论点的数据我依然没有找到,但我相信我说的每一个理由,都是我们婚礼人能够切身感受到的。

在一个存量有挖掘潜力,增量又不断突破的市场,怎么可能是一个慢行业呢?

[ 原创声明:本文为婚嫁风向标转载,来源:好嗒婚礼知识,老李;责编:风晓标,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婚嫁风向标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微信底图关注微信公众号:婚嫁风向标(hunjia365),定时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